一、指导思想
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,落实推进课程改革,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,提高语言能力、教学能力;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,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;实施综合性学习,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。
二、学生情况分析
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。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,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,课堂纪律较好。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,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,学习欠积极。
三、教材分析
1、教材特点
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,融思想性、政治性、科学性、知识性于一体。可读性强,图文并茂,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。
2、教材内容
《中国历史》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,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、文化的改革和发展,共22课。
3、教材重点、难点
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、文化的发展。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、人物的评价。
四、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
针对以上几点,本学期教学措施:
第一、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:1、目标统一,准确。2、以“内容标准”的要求为依。 3、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。
第二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,如课堂上答题、小讨论,故事会,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培养学生创新意识,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。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,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。及时发现不足,及时总结。
第三、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,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,通过课外读物,网上探访古迹、名人轶事,扩大历史的知识面,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,提高探究学习能力。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。
第四、上公开课及听课,课后评议互相促进,提高教学效果。
五、教学进度
这套课本由文化课和习题课两种课型构成,以课为单位。文化课每课教学一课时,习题课的时间可适当加减。
第一周: 我们的远古祖先,原始的农耕生活
第二周: 华夏之祖,夏商西周的兴亡
第三周: 灿烂的青铜文明,习题课
第四周: 春秋战国的纷争;大变革的时代
第五周: 国庆长假
第六周: 中华文化的勃兴(一),中华文化的勃兴(二)
第七周: 习题课,秦王扫六和,
第八周: 伐无道诛暴秦 两汉经济的发展,
第九周: 习题课,复习
第十周: 复习、中考
第十一周:中考情况总结;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
第十二周: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,习题课
第十三周:昌盛的秦汉文化(一),昌盛的秦汉文化(二)
第十四周:三国鼎立,江南地区的开发
第十五周:北方民族大融合,习题课
第十六周: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(一),魏晋南北朝文化(二)
第十七周:习题课,复习
第十八周:复习
第十九周:复习
第二十周:复习、期考
以上教学计划,一定认真履行,争取在新的学期里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。
李银杏
2015--9--24